红色历史——威宁游击团
威宁游击团是1949年9月威宁本土第一个共产党员陆宗棠受党组织委派在此成立教导队,为组建游击武装培训骨干。同年10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六支队威宁游击团”,旧址位于雪山镇灼乐多社区红旗三组。
1949年初,威宁四圃明德小学青年教师陆宗棠(彝族),潜往昭通与中共党员付发聪联系,共同探讨革命活动方略,并经滇东北地委书记李德仁和付发聪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威宁县第一个中共党员。5月,经滇东特支派遣,陆宗棠打入国民党昭通行政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安纯三的司令部,担任政工处主任和《滇东日报》社长之职。此间,他以“培训军官”为由,组建督导队,其中有不少威宁青年。集训结束,有的安插在政工处,有的留在报社工作。同时,他利用报社印刷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秘密发行。不久,《滇东日报》社被安纯三查封,组织上为确保陆的安全,便叫他到滇东北人民军政干校(在会泽县者海)学习,另有一批威宁青年亦随同前往,其中张斐然(苗族)、禄发奎(彝族)等人被培养加入共产党。这时,中共滇东特支认为威宁人才具备,条件成熟,遂于1949年秋先后派张斐然、禄发奎、陆思明,卢韬和陆宗棠、安启崇、禹志超、吴德章等人返回威宁,拟发动群众,联络各界进步人士,建立一支革命游击武装。
陆宗棠等人回到威宁即开展工作,首先说服拥有100多人枪的实力人物卢嵩岚,由他动员当地一些民团武装,并发动广大青年入伍,很快发展到500多人。为提高游击队的政治军事素质,在灼乐多明德小学创办一个教导队(又称干训队),仅用短短的20多天,就对100多名骨干人员作了培训。10月,陆宗棠专程前往鲁甸县桃园,向中共滇东北地委组织部长兼暂编32团党委书记李长猷和滇东特支书记孙志能汇报情况,经李、孙批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六支队威宁游击团,任命卢嵩岚为团长,陆宗棠任政治委员,禄荣为副团长,陆思明为政治部主任,张斐然为政治部副主任。全团有中共党员7人,遂建立党支部,陆宗棠任书记、张斐然、陆思明为委员。
威宁游击团成立后,很快控制了威宁西北半个县范围,宣布废除国民党旧乡保政权,并给黑姑、四圃、云炉、观胜委任了新的乡长,向中水乡派驻了一名临时人民代表,同时在中水建立了一个回族武装班,游击团不仅有效地进行自卫和打击恶霸,而且奉上级命令参与了阻击国民党正规军的战斗。
1950年1月,国民党军张桐森师窜据角奎,人民解放军16军侦察营前往打击,威宁游击团奉毕节军分区命令,派三个连前去配合作战,表现十分英勇,毙敌40余人,俘敌270余人,缴获六0炮2门、轻机枪7挺,英式步枪86支,子弹万余发。团长卢嵩岚等6名官兵负了重伤。4月,国民党李弥部下同仝登文团先投诚后叛变,从昭通洒雨河向威宁逃窜,威宁游击团奉命前往团箐梁子阻击,激战数日,毙敌43人,伤敌40余人,俘敌28人,缴获机枪1挺,六0炮1门,美式步枪43支,子弹5000余发。这次阻击战,政委陆宗棠、连长禄发奎等8人壮烈牺牲,团长卢嵩岚等32人负重伤。解放军驻昭通43师师长张显扬亲自前来慰问,并表彰了他们的英勇顽强精神和显著战绩,“五大任务”的胜利完成,使社会得以安定,政权获得巩固,生产得到恢复,同时,团结教育了广大人民群众,为土地改革扫清障碍,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