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有句俗话:没有走遍‘九门’、‘四阁’,讲不出‘十八个狮子对面笑’、‘过桥不见桥’、‘过庙不见庙’这些所在,就不够称为‘老贵阳人’。
贵阳四阁:玉皇阁(今新华路一带)、灵官阁(在建国巷)、皇经阁(省府路一带)、文昌阁(在文昌路)。
贵阳城里,有许多楼阁,由阁来讲,以文昌阁、玉皇阁、灵官阁、皇经阁“四阁”较为著名。
文昌阁在贵阳东门月城内,地处文昌街。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目的是为了倡文教、培风水。文昌阁分为三层,上层祭祀奎星,中层祭祀文昌,下层祭祀武安王(关羽)。
“文昌”原是指天文历法中星官的名称,后衍生为主管功名、禄位的神,在封建社会,成为读书人崇祀的神。清朝康熙八年(1667年)、三十一年(1692年),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乾隆六年(1741年),嘉庆四年(1799年),道光元年(1821年)、二十二年(1842年)多次对文昌阁重建维修,以培养文风、鼓励读书人走科举取士之路。
除了供奉文昌魁神,贵阳百姓认为建文昌阁也是为培风水。清贵州巡抚冯光熊撰《重修东门文昌阁碑记 》中一开始便说:“会城诸山来自修文之木阁箐,绵亘数十里,至扶风山而一峰矗立,形家所谓木笔文星者也。南拱栖霞,北环相宝,若张两翼,蟺蜒而赴东门,脊起平冈,实扼全黔之盛,昔人相阴阳,建阁三层……培地脉,意良善也。”其意为将文昌阁建东门的月城上是因龙脉由修文来到贵阳东门,地势就逐渐下降,由东向西倾斜,为了不使龙脉在东门断气,所以建文昌阁于东门月城上。城高又加阁三层,就可以帮助龙势“耸拔”起来。
今文昌阁还保存有道光年间刊刻的一块《美盛相传碑》,碑中说:“窃思东隅乃黔人脉总处,风水攸关。”所以修建文昌阁有“培地脉”的意思。
玉皇阁在贵阳城里有两座,一座在现今新华路,另一座在城基巷现城基路小学。城基巷的玉皇阁又名永福观,是在清康熙时候建造的,原来有文昌殿在里面。
灵官阁在普陀路侧建国巷,清代建,祀王善,俗称王灵官。
皇经阁在现在的省府路上,建于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宣统三年(1911年)、民国2年(1913年)、民国12年(1923年)都对其进行了改造,现在它已成为省府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