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多彩贵州信息港   贵州历史   凯里经济开发区发展历程

贵州有你更精彩
生态酱酒·今生是你

凯里经济开发区发展历程

时间:2015/9/18 来源:贵州信息导航 作者:贵州梦

凯里经济开发区是经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同意、贵州省人民政府以《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实施开发带动战略,切实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决定》(黔府发[1999]36号)文件批准、2000年7月挂牌成立、黔东南州第一个省级开发区。它位于凯里—麻江城市总体规划的中心区域,辖23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现有人口8.76万人,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是华东、华南进入大西南的主要交通要道,是贵州乃至西南地区南下东进的重要门户。湘黔铁路、株六铁路复线、沪昆高速公路、凯麻高速公路、余庆至羊甲高速公路、320国道和清水江穿境而过,沪昆高铁客运专线在区内设凯里南站,距凯里黄平机场50公里,距贵广高铁、厦蓉高速公路匝道口30公里,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并举,国道、省道、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并存的立体交通网络。

凯里经济开发区历经13年的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已成为黔东南工业经济、区域经济、城市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一、发展历程

凯里经济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探索起步、艰苦创业、加快发展三个阶段。

(一)探索起步阶段

1999年到2002年,积极探索开发区建设模式,基本完成了主要规划设计和管理体制的建立。2000年2月成立中共凯里经济开发区工作委员会和凯里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内设办公室、财政局、招商局、农村社会发展局、城建局等5个机构,派驻机构有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分局、国土分局等4个,共有正式干部职工23人。2000年完成了工业园区两千分之一和五百分之一的地形测量图及图纸制作;完成了开发区总体规划的设计、评审。2000年6月12日,《省人民政府关于贵州凯里经济开发区(西区)总体规划的批复》(黔府函〔2000〕403号),同意工业园区规划用地范围西起摆仰、东抵大地、北临白腊冲、南达红云厂,东西长约5.8公里、南北宽约5.4公里,总用地23.8平方公里;明确凯里经济开发区是以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工业为主,兼有商业、金融、电信、教育、医疗以及民族文化旅游设施的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综合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总用地2380公顷,其它建设用地825公顷;工业园区划分为居住、工业、生产服务和仓储四个功能区。完成了2000—2005年详细规划的设计、评审并经州人民政府批准。完成了2000—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编制了近期工业园区供水可行性报告并通过论证认可,完成了区域环境综合评价大纲的编制,完成了清新、翁义、红岩、白午四个行政村和中国振华集团新云器材厂、红云器材厂两个中央企业的经济社会调查及材料的汇编,并与凯里市、麻江县分别签订了委托代管协议;理顺了财政关系,2000年10月30日,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以(州府函〔2000〕64号)批复同意凯里经济开发区建立独立的财政体制并设立金库。州人民政府批复明确开发区管理权限。初步解决移动通信、程控电话和供电问题。2000年11月24日,《关于对凯里经济开发区“九村两厂”实行分步代管的批复》(州府函〔2000〕78号),同意开发区对“九村两厂”实行分步代管,即第一步先代管凯里市三个村和麻江县白午村以及红云、新云两个中央企业,第二步再代管麻江县的其余五个村。2001年1月1日,凯里经济开发区正式代管清新、翁义、红岩、白午四个行政村和中国振华集团新云器材厂、红云器材厂两个中央企业。2002年,编制了开发区街景、移民小区、行政小区、交警汽车检测中心等修建性详细规划,启动建设二号干道,动工建设管委会办公楼。

(二)艰苦创业阶段

2003年到2010年,为艰苦创业阶段,建成了凯开大道、开元大道、金汇大道、中昊大道等城市主干道及甘塘路、民生路等城市次干道,开工建设高新路南段、春晖路西段、春晖路延长段等道路,区内道路交通网络骨架初步形成。完成了管委会办公楼、日供水1.2万吨的生活自来水厂、白午110KV变电站、翁郎220千伏变电站、凯里学院新校区、黔东南州民族档案馆等重点项目建设。开工建设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广播电视、移动通信、互联网络覆盖全区。基础教育、医疗、酒店、商务等社会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增强。2010年底,开发区中心城区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

2003年建成一期日供水2100吨的供水工程,启动建设110千伏变电站,二号主干道建成通车,完成4个村的农网改造,施工建设八号路,同时修通了第二工业园区主干道,并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开通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小灵通和38套电视节目连网工程,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开发区管委会办公楼、国税办公楼建成投入使用。在产业方面,引进了贵州瑞邦硅业有限公司、贵州道元科技开发公司等13个工业及经营性项目,贵州安平民族药业有限公司完成GMP改造,中昊电子有限公司完成二期扩建。新增注册企业13户、个体工商户42户,全区注册登记企业总共33户、个体工商户114户。

2004年3月26日,由凯里供电局投资的开发区110KV变电站建成投入使用;6月6日正式启动建设日供水1.2万吨的自来水二期工程。启动建设开发区供电城网改造,动工修建两个35KV变电站,完成了第二工业园区主干道、输变电工程、工业供水工程建设。完成了二号道路照明工程和人行道绿化工程,启动修建二号道路绿化广场和六号路,完成了开发区总体规划修编上报,2004年4月30日,黔东南州人大常委会以(黔东南州人常发〔2004〕10号)通过了《关于批准贵州凯里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修编)。在产业方面,引进了贵州明鑫冶金有限公司、贵州紫日茶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工业项目。

2005年2月3日,《省人民政府关于贵州凯里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的批复》(黔府函〔2005〕18号),同意凯里经济开发区规划范围为翁义、红岩、清新、摆仰、铜鼓、和平、桃花、同兴、白午9个行政村和新云、红云两个电子企业厂区,总面积65.43平方公里,规划年限远期为2020年。明确凯里经济开发区是以工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以规模经营为基础,具有城市功能的综合开发区。用地总体布局为生活居住区、教育科研区、风景游览区、仓储物流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综合工业区等六个功能组团,其中工业用地812公顷,城市建设用地774公顷,发展预留用地994公顷。当年完成了六号道路(1100米)、八号道路(1000米)等城市主干道建设和第一工业园区主干道(1100米)建设;基本完成城市电网一期工程建设;启动自来水二期工程、110KV变电站扩容工程、黔东南州民族档案馆等建设项目;施工建设凯里学院、开发区人民医院、州民政社会福利院、州康复院等项目。2005年12月6日正式动工建设凯开大道。中国振华集团新云器材厂、红云器材厂两个中央企业整体搬迁。在产业方面,引进了贵州凯丰矿业有限公司、贵州苗仁堂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8个项目,实际引资到位资金1.3亿元。2005年12月30日,凯里经济开发区通过国家审核,成为贵州省首批获得国家认可的省级开发区。

2006年,完成了第二工业园区干道、大坳至镰刀湾道路的油路改建,完成了八号路建设工程;开发区人民医院建成完工,开发区职工小区主体工程完工,凯里学院第一期建设工程(教学楼、实验楼、大门)基本完工,2006年9月教学楼投入使用,当年招生956人。施工建设公路局综合楼、金正酒楼、德泓酒店、南桦山庄等项目;动工建设宏伟金地苑小区第二期工程。完成了三号路、六号路、七号路、八号路绿化。引进了贵州中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贵州环洁工贸有限公司、贵州智科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凯里经济开发区飞龙雨公司、冠凯纸品厂等8个工业项目,第一工业园区内四方食品厂、海洋化工等产业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光跃压铸厂建设接近尾声。第二工业园区内凯丰磨料、鸿运冶炼、亚华实业等项目陆续投入生产。

2007年,总投资1.685亿元、长8.43公里、宽24米的凯开大道建成投入使用。完成了城网供电改造项目一期工程。加强开发区重要区域和单体建筑的详规编制工作,先后完成了合创翡翠新城、学院路、四号路东段、金汇大道北段、开发区工业园区功能分区规划等建设项目的详规设计,完成开发区路网建设规划、开发区工业园区功能分区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完成了民生房产公司、中宇房产公司、大地房产公司、鸿娴山庄、州药监所、四友建材、宏源商住楼、合创小区等房开项目的审查工作。全区落户工业企业35家,其中20家建成投产。

2008年,动工修建中昊大道至210厂道路、酱菜厂进厂道路、明鑫公司延伸段道路等3条工业园区道路工程。路网建设贷款4.28亿元获得批准,第一期春晖路、金汇大道南段、开司大道顺利完成招投标,开司大道开元标段于12月26日动工兴建;完成了320国道至同兴村、白午至摆仰村、和平村至沙坝、翁寨至石绕、白辣至同兴七组等五条通村道路。规划布局进一步优化,完成了《贵州凯里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黔东南民族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翁义“新农村”规划、区内重要区域和单体建筑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为州级行政中心和沪昆快速铁路火车站建设选点落户开发区奠定了基础。引进了贵州黄帝车辆净化器有限公司、金湘建材、建科新型墙体建材、正旭玻璃制品、叶茂玻璃制品、凯乐矿业等企业。全区注册企业总数达到49家。

2009年,长14.1公里的开发区至下司城市主干道路基工程基本贯通。220千伏变电站及输变线路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实施和平、同兴、摆仰三个村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长昆快速客运铁路专线开发区火车站项目获得批准。新增商品住房1300套、12.71万平方米;完成了摆仰、铜鼓、翁义、白午四个村生态家园初步规划。贵州黄帝车辆净化器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建成投产,贵州中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成试产。

2010年,开发区至下司城市主干道基本贯通,开工建设高新路南段、高新路北段、春晖路西段、金汇路北段、金汇路连接线、红岩村路等路网建设项目。沪昆快速铁路客运专线开发区段动工兴建。招商引资取得较大进展。全区新引进26个项目,意向投资协议资金约5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总额11.39亿元,同比增长151.99%。

(三)快速发展阶段

从2011年以来,凯里经济开发区认真贯彻落实2010年10月26日召开的贵州省工业发展大会和2011年1月11日召开的全省城镇化推进大会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满怀忧患重工业;进一步理清思路,满怀信心谋工业;进一步振奋精神,满怀激情抓工业;进一步增强耐力,满怀执著兴工业,全力推进“工业强区”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充分发挥城镇化“一头连着工业化,一头连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双向带动作用和重要节点作用,努力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全区经济社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11年,配合州城乡规划局做好凯里—麻江城市总体规划下的凯麻新区(凯里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以沪昆铁路客运专线凯里南站为中心的10平方公里中央商务区规划、以沪昆铁路客运专线凯里南站为中心的城市设计以及从三棵树至下司城市主干道增设慢行系统规划的编制工作。在省商务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指导下,先后3次对凯里经济开发区核心区调位规划进行修改完善,并通过省人民政府批准。

集中力量加快道路、给排水、排污、场地平整、绿化、亮化、美化、景观工程等建设,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2亿元,其中新建市政道路14.45公里,建设用地达82万平方米,为前10年总和;市政道路共完成投资6.6亿元,与前10年总投资基本持平。

开司大道、春晖路西段、高新路南段、翁义村路等4条续建道路建成通车,金汇路A段、高新路北段基本建成。完成红岩村路、金汇路连接线B段、开发区至下司道路第七标段等3条道路的路基路面工程。完成城区主次干道“白改黑”工程,完成了开司大道、春晖路西段、高新路南段绿化亮化工程,新建成中昊大道与开司大道交叉口景观工程和行政广场景观工程。新建成日供水2万吨的企业应急供水工程,建成一批给排水工程,完成削峰填谷、场地平整1025亩,开工建设白午生态移民安置新区,完成25条、约40公里电力线路迁改,增强了开发区发展的承载力。新增企业84户,注册资金6.72亿元,其中在建工业企业26户,涵盖冶金、电子、食品、机械制造、医药、化工、建材、物流等多个行业。

2011年8月开始,凯里经济开发区全面实施民生工程,涵盖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老龄补贴、农村房屋灾害保险、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向考取本科院校的每位学生发放助学金、每天向寄宿制学校学生免费发送一个熟鸡蛋等民生保障政策。新建300套廉租房。全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按时领到基础养老金和老龄补贴。对失地超过50%的农户,纳入失地农民基本生活补助范围,提高农低保、城低保补助标准。扶持各村成立村级经济发展公司,大力发展村级经济,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77.11元,比上年增加26.49%。

2012年,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在规划方面,配合州城乡规划局完成《沪昆快速铁路客运专线凯里南站片区城市设计》和《沪昆快速铁路客运专线凯里南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并呈报州人民政府批复实施(黔东南府函〔2012〕120号)。配合州城乡规划局完成《凯麻新城区分区规划》编制,规划面积168平方公里;完成凯里经济开发区核心区10.62平方公里调位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下司古镇概念性规划》设计,编制《凯里经济开发区教育园区》、《凯里经济开发区消防规划》等。在建设方面,完成红岩路、翁义路及其延伸段、金汇路连接线B段及延伸段、辖内320国道改造、镰刀湾景区公路、第二工业园区延伸段等道路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滨江大道(开发区段)、州级群众服务中心一期2.6公里和二期3.4公里一级主干道,完成下司新大桥、太阳岛大桥的前期规划设计。围绕“九通一平”着力破解用水、用电难题,完成了企业供水二期工程建设,铺设供水管道13公里,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启动工业应急供水工程扩建和城镇生活供水工程规划设计工作,完成57条输电线路迁改,扩建覆盖全区的通讯网络,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大力实施削峰填谷、向山要地工程,完成320国道两侧削峰填谷一期工程、铜鼓片区削峰填谷一期工程和开司大道两侧削峰填谷工程,平整土地1500余亩,为加速推进工业项目落地和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供了用地保障。

加快推进白午生态移民安置新区建设,建成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和“大三线文化主题公园”,大大增强了开发区的综合承载能力。

二、政策支持

凯里经济开发区在建设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上级党委、政府给予的亲切关怀,在政策上给予很大支持,极大地鼓舞了凯里经济开发区各级干部群众团结奋进的士气,为凯里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1999年7月30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切实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决定》(黔府发〔1999〕36号)指出,同意黔东南自治州、铜仁地区的申请,批准原黔东南凯里开发区和铜仁大龙开发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要立足于办成小特区,使开发区成为招商引资政策的制高点、引进外来投资的聚合点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1999年8月9日,贵州省体改委《关于批准成立凯里经济开发区后有关工作的意见》(黔体改字[1999]19号),建议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并凯里市人民政府,按照省领导指示和省对办好省级开发区的有关规定,督促、指导凯里经济开发区做好规范名称,规范管理办法、完善有关政策措施,调整完善规划,理顺管理体制,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建立起开发区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建立目标责任制等工作,保证凯里经济开发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00年6月1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省人民政府关于贵州凯里经济开发区(西区)总体规划的批复》(黔府函〔2000〕403号),原则同意凯里经济开发区(西区)工业园区规划用地范围,工业园区范围西起摆仰、东抵大地、北临白腊冲、南达红云厂,东西长约5.8公里、南北宽约5.4公里,总用地23.8平方公里。凯里经济开发区(西区)的性质是以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工业为主,兼有商业、金融、电信、教育、医疗以及民族文化旅游设施的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综合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总用地2380公顷,划分为居住、工业、生产服务和仓储四个功能区。开发区建设要与凯里市新城区建设一起统筹考虑,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应集中规划,统筹建设,具体实施可采取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办法。在总体规划批准后,要按照“以项目带开发、开发一片、建成一片”的发展原则,尽快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合理地利用和开发土地。

2000年7月23日,在庆祝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44周年的日子里,凯里经济开发区举行成立大会和授牌仪式。黔东南州委、州政府把凯里经济开发区定位为建设以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工业为主,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综合性开发区,以及“改革开放试验区,招商引资政策的制高点,外来投资的聚合点,民族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提出举全州之力办开发区。出席指导会议的时任贵州省副省长郭树清希望开发区坚持“量力而行,小块起步,开发一片,收效一片,滚动发展”的方针搞建设。把改善投资硬环境和改善投资软环境结合起来,切实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最大可能地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人才。州委、州政府明确凯里经济开发区为正县级派驻机构,计划、财政单列,授予事权、人权,并拨付资金启动建设。2001年2月15日,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以(州府函〔2001〕8号)同意凯里经济开发区在州内实行计划单列。2004年12月15日,时任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州长刘晓凯主持召开会议,对凯里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方向和需要重点加强的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以(黔东南府专议〔2004〕56号)会议纪要,明确开发区作为全州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要始终坚持以发展工业为主,以招商引资为主,并不断完善城市配套功能;要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土地管理,节约用地,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进一步完善第一工业区、第二工业区的企业布局规划,同时尽快购置210、208厂;努力做好失地农民安置工作,积极探索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完善;按照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和内部激励竞争机制;开发区要按精简高效的原则设置机构,配备人员。

2007年5月8日,时任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州长李飞跃在副州长李再勇、姜学东等领导陪同下,到凯里经济开发区专题调研发展规划建设工作,要求凯里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必须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要把凯里经济开发区统筹纳入凯里城市经济圈统一规划建设管理。通过抓好规划完善城市管理、通过项目支撑抓好产业布局,努力推进开发区城市品位不断提高,发展平台不断雄厚、开发性目标不断提升,努力把开发区建成投资的亮点、融资的平台,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要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来抓好开发区规划建设。紧紧围绕凯里城市经济圈扩容,围绕建设凯里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大招商力度,优化开发区产业发展布局。

2009年,围绕建设凯里城市经济圈和“大凯里”规划,凯里经济开发区提出建设“黔东南现代工业的聚集区、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凯里城市经济圈的动力区、财政收入增长的活力区”。凯里经济开发区被省里规划为黔中经济区、黔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黔东南州委、州政府支持凯里经济开发区与凯里市、麻江县实施同城总体规划,总规划面积792平方公里,省人民政府2011年1月以黔府函(2011)25号文件批准了《凯里—麻江城市总体规划》,将凯里经济开发区与凯里市、麻江县统一建成一个120万人口的城市体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明确支持黔东南州实施凯里—麻江同城化发展。正是有了这些政策支持,凯里经济开发区才逐步成长发展为黔东南州工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进入“十二五”时期,凯里经济开发区围绕黔东南州委、州政府“打造凯麻新城区主体、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试验区”的新定位,加大开放建设力度,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新阶段。

2010年10月26日,贵州省工业发展大会召开。会议认为,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是实现三次产业加快提速、协调发展的关键;贵州发展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要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引领工业发展。会议提出,全省“十二五”时期发展工业的总体思路是千方百计加速发展、扩大总量;在扩大总量中高速优化结构、实现转型升级;完善区域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强化创新能力,提升整体竞争力。到201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要达到1万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升到40%以上,工业投资累计达到1.5万亿元以上,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20户以上。

2010年11月8日,《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黔党发〔2010〕12号)出台,提出工业强省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必由之路。提出了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明确了做大做强特色新型工业产业、实施八大行动计划、改善工业发展环境、把工业发展的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等政策措施。要求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高度,充分认识工业强省战略在全省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充分认识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举全省之力,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2010年11月11日,为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充分发挥产业园区聚集产业发展功能和示范效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意见》(黔府发﹝2010﹞17号)出台,提出了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重点任务,明确产业园区发展的主体功能、创新产业园区发展体制机制、加大产业园区扶持力度、建立产业园区加快发展保障机制等政策措施,支持产业园区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探索一条“经济增长、资源集约、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

2011年1月8日,时任黔东南州委副书记、州长李飞跃到凯里经济开发区调研。他指出,开发区是全州城市发展的龙头,两三年之内,要把“大凯里”的框架拉出来,按照国家级开发区的目标定位,核算好各项发展指标。做好城乡统筹发展,把开发区建设成为乡村城镇化的示范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试验区。1月18日,凯里经济开发区召开加快发展大会,提出全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省省级开发区同期平均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开发区同期平均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全省、全州同期平均水平”的发展目标。

2011年1月28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以“黔府函〔2011〕25号”批复凯里——麻江城市总体规划,原则同意凯里——麻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城镇发展目标、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职能分工、城镇空间结构布局形态、基础设施规划、社会设施规划、防灾减灾规划和空间管制规划。实施该规划时,要重点发展凯里——麻江中心城区,强化其中心城市地位,加快发展旁海、谷硐等中心城镇,增强中心城区和中心城镇对凯里——麻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要按照凯里——麻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镇职能分工,统筹安排凯里——麻江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凯里——麻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及供水、供电、通讯、防灾等基础设施体系,尽快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功能明确、发展协调的城镇体系。凯里——麻江城镇化水平2015年为61%,城镇人口达到49万人;2030年为86%,城镇人口达到130万人。原则同意《凯里——麻江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规划年限、城市性质、布局、发展方向和各项专业规划、技术经济指标。

2011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和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对凯里经济开发区作出了两个重大调整。一是省里批准了凯里经济开发区扩区调位,这年10月9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省人民政府关于凯里经济开发区调整区位的批复》(黔府函〔2011〕362号),同意将原批准的凯里经济开发区调整至麻江县下司镇东侧片区,调整后的开发区建设用地面积仍为1062公顷,其四至范围分别为:东至翁坝村;南至新民村、龙里村;西至淑里村、沙漂村、桃花村;北至开元路西段320国道。进一步拓展了凯里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空间,为开发区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2011年6月,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决定由凯里市党政主要领导兼任凯里经济开发区工委书记和管委会主任,与凯里市实行“区市合一”新模式,对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域实行统一领导,统筹协调,整合两地人力、物力、财力、行政等各类资源,集中解决规划、建设、资金、拆迁等“瓶颈”,缓解了许多困难。这为凯里经济开发区与凯里市共享资源、统筹发展创造了条件。

2011年10月8日,凯里经济开发区迎来了进入“十二五”后一个及其重要的会议。时任黔东南州委副书记、州长李飞跃在凯里经济开发区主持召开加快凯里经济开发区发展座谈会,明确凯里经济开发区与凯里市同等享受州委、州政府《关于支持凯里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的各项政策措施,享受州级人民政府的管理权限,支持凯里经济开发区干部队伍建设,把州级能够下放的各项权力全部下放给凯里经济开发区,在建设用地、投资和项目安排上向凯里经济开发区倾斜,“十二五”内每年超调5000万元资金支持凯里经济开发区建设。会议提出,凯里经济开发区要争取用5至10年的时间建设成为“省级一类经济开发区、千亿级产业园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目标,这极大地鼓舞了凯里经济开发区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干事创业激情。从此,凯里经济开发区全面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园区建设和民生保障工程等建设热潮,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快,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2011年10月18日,黔东南州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关于增加凯里经济开发区编制的通知》(州编发〔2011〕49号),同意增加凯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行政编制2名,增加凯里经济开发区文教卫生系统事业编制150名,增加凯里经济开发区其他事业编制50名,大大缓解了凯里经济开发区编制过少、人员紧缺的局面。

2011年11月16日,《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省级经济开发区发展的若干意见》(黔东南府发〔2011〕62号)出台,明确了加快省级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提出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建成6个以上省级开发区,力争把凯里开发区、炉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洛贯产业承接区申建为国家级产业承接示范区。到“十二五”期末,全州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基本实现“九通一平”(供水、排水、供电、道路、供气、供热、通讯、宽带网络、有线电视和土地平整),省级开发区基本实现“七通一平”(供水、排水、供电、道路、供气、供热、通讯和土地平整)。努力打造3个“千亿级”和3个“百亿级”开发区,并全部纳入“全省重点扶持开发区建设”范围。到2015年前凯里、炉碧开发区总产值500亿元,黔东完成总产值250亿元,洛贯、金钟、革一开发区完成总产值120亿元;到2020年前,凯里、炉碧开发区分别完成总产值1000亿元,黔东完成总产值600亿元,洛贯、金钟、革一分别完成总产值300亿元。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产业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成为全州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出台,这是1990年以来首个从国家层面系统支持贵州省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文件,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贵州的亲切关怀和国家有关部委对贵州的鼎力支持。“国发2号”文件从财税、投资、产业、土地、人才、对口支援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支持政策,为开发区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支持黔东南州实施凯里—麻江同城化发展;规范、有序发展产业园区,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鼓励与东中部及周边地区共建产业园区等一揽子政策,给凯里经济开发区拓宽了发展空间,激发了发展活力,推进了城市和园区建设快速发展。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和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2012年9月1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贵州关于促进开发区工业园区健康快速发展的意见》(黔府办发〔2012〕48号),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按照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要求,不断壮大经济规模,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开发区、工业园区向高聚集、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方向转变,充分发挥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2012年到2015年,全省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以上,营业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招商引资年均增长40%以上,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5年,全省开发区经济总量占全省总量的30%左右,利用境内外资金达到全省总量的40%以上,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40%以上,直接从业人员达到70万人以上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强化规划引领、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服务环境、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创新发展模式等工作重点;提出了扩大管理权限、鼓励就业政策、财政政策、土地政策、投融资支持政策、“千亿级、百亿级”开发区、工业园区和民营经济工业园区政策等主要政策措施,为促进全省开发区、工业园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鼓劲打气。

2012年9月21日,《中共黔东南州委、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凯里—麻江同城化发展,努力打造黔中经济区重要增长极的意见》(黔东南党发〔2012〕27号)出台,提出把凯里—麻江建设为黔中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贵州东部具有重大战略影响和辐射带动功能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目标是通过凯里—麻江同城化,凯里市、麻江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城乡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到2020年凯里—麻江聚集120万人口。凯里市、麻江县分别在2016年和2018年达到全面小康社会各项目标。明确凯里经济开发区是推进凯里一麻江同城化发展、努力打造黔中经济区重要增长极的实施主体和具体载体,有序托管凯里市鸭塘街道、麻江县下司镇、宣威镇和龙山乡,将凯里市、麻江县其它乡镇纳入同城化,进一步推进凯里—麻江融合发展。10月30日,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在凯里经济开发区组织召开凯麻同城化委托代管乡镇街道协议签订仪式,麻江县、凯里市分别与凯里经济开发区签订了委托代管下司镇、鸭塘街道协议书。12月26日,在黔东南州政府举行正式托管接管和更名授牌仪式。实施托管后,凯里经济开发区管辖面积增加到255.73平方公里,总人口增加到8.76万人,对托管区域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机制、统一政策,行使对托管区域内的国土、住房、交通、城管、环保、农业、水利等所有经济、社会事务的行政管理和执法职能,全权管理托管区域内的干部人事。整合各种资源,集聚配置生产要素,统筹生产力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整个区域一体化联动快速发展。

这些政策,极大支持帮助开发区解决了发展中急需解决的一些难题,动员了各方面力量进一步支持凯里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激发了干部职工敢闯敢试、奋力赶超、排难争先的激情和斗志,使开发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建区前的荒山区变成基础设施完善的城区、产业初具规模的园区、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区。目前,凯里经济开发区在省、州大力关心及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正在积极创建和申报国家级开发区。

三、组织架构

凯里经济开发区的管理体制为中共贵州凯里经济开发区工作委员会和贵州凯里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分别为中共黔东南州委、黔东南州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正县级建制。

人员编制分三个阶段核定。第一阶段(2000年—2010年)总编制数为58个,其中行政编制18个,事业编制40个。第二阶段(2011年元月—2011年10月17日)编制实行总数包干,控制在295名,其中,机关行政编制56名,参公编制72名,事业编制154名,机关工勤编制13名。第三阶段(2011年10月18日—)总编制数424名,其中行政编制20名,工勤编制13名,机关事业编制106名,文教卫生系统事业编制301名。

部门设置也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00年—2010年):按照黔东南党办发(2006)24号文件即三定方案,凯里经济开发区设8个内设机构,即工委办、管委办、招商局、财政局、社会发展局、农村工作局、建设局、公安分局。第二阶段(2011年元月—2011年10月17日):根据黔东南州人民政府2011年3月7日同意的《贵州凯里经济开发区全员竞聘上岗实施方案》,开发区设18个内设机构,即党政一办、党政二办、招商一局、招商二局、招商三局、人力资源局、财政局、社会发展局、农村工作局、规划局、建设局、安监局、城市管理局、综治调处办、国安办、审计局、国资公司、城投公司。第三阶段:(2011年10月18日—):根据州编发(2011)49号文件,开放区设16个内设机构,即党政一办、党政二办、招商一局、招商二局、人力资源局、财政局、社会发展局、农村工作局、建设规划局、安监局、城市管理局、综治调处办、审计局、国资公司、城投公司。目前,开发区还有公安分局、国土资源分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分局、检察处、综合法庭、消防大队、质监分局等9个派驻机构。

按照凯里—麻江同城化发展要求,从2013年1月1日起,凯里经济开发区开始托管下司镇在职干部职工362人,其中行政28人,事业334人;托管鸭塘街道在职干部职工222人,其中行政19人,事业203人。凯里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了大规划、大开发、大建设、大管理、大发展的“大开发区”格局。

四、发展成效

(一)经济实力增强

自成立以来,凯里经济开发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保持着两位数以上超常规增长速度。2000年全区生产总值为8000万元,2012年完成206600万元,年均增长28.42%;2000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为800万元,2012年完成498400万元,年均增长64.05 %;2000年全区财政总收入为475万元,2012年完成32546万元,年均增长38.42%;200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为11228万元,2012年完成207700万元,年均增长25.16%;2000年全区工业增加值为2500万元,2012年完成43400万元,年均增长24.55%;200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77万元,2012年完成36200万元,年均增长50.57%。

(二)功能布局明晰

贵州省人民政府2011年1月批准《凯里—麻江城市总体规划》,凯里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由原来的65.43平方公里扩大到168平方公里。在此基础上,按照“产城互动、集约利用、商住并举、工贸结合”的思路和“一放,两让,三集中”(放权搞活,让利于民、让利于外,农民向社区集中、企业向产业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的发展理念,凯里经济开发区划分为商业商务中心区、开发区核心区、装备制造业区、民族药业园区、电子信息与服务外包园区、电子科技产业园区、教育产业园区、休闲和创意文化产业园区、旅游和总部后勤区、州级综合服务区、下司文化风情旅游区、滨江休闲区、无水港区、高端宾馆酒店区等14个功能区。将原来单一的经济功能区,转变为产业集聚基地和现代化新城,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三)基础设施完善

近年来,凯里经济开发区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标准,以国家支持凯麻同城化建设为契机,加大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基本达到了“九通一平”。目前已建成城市干道20多条共50余公里,在建的产业大道、城市主次干道60公里,区域“五横八纵”的路网骨架已经形成。供水、排水、供电、燃气等配套设施完备,移动、通讯、有线电视、宽带网络覆盖全区,医疗卫生、商住旅游、文化娱乐等配套功能较为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全满足企业入驻和人口聚集需要,为加快开发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产业层次较高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紧紧抓住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机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目前,已引进三一重工、红星美凯龙等世界500强企业和雨润集团、新希望集团等中国500强企业。区内先进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贵州贵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贵州西蒙斯电梯有限公司,高科技企业贵州黄帝车辆净化器有限公司、中泰生物科技、中昊电子有限公司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一大批符合规划的产业项目已落户开工,初步形成了高新技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民族医药、特色食品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五)配套能力较强

围绕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现代化城市新区的定位,不断完善教育、卫生、商贸、金融、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着力提升开发区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承载能力。规划建设了开发区教育文化产业园,计划引进10所以上大专院校,建设“黔东南大学城”。目前,凯里学院、黔东南州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已投入使用,黔东南州委党校、黔东南广播电视大学正在建设,贵州省农业机电学校即将开工建设,为开发区培养和输送各类人才提供了便利。度假风情小镇、苗乡侗寨文化产业园、“东方斗牛城”等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文化旅游项目正在建设。开发区设有多家金融分支机构和担保、典当公司,引进的巽扬投资(香港)有限公司拟投资5亿元建设金融大厦,极大增强了开发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六)体制机制健全

凯里经济开发区具有县级党委、政府的全部管理职能和权限,实行计划单列,财政独立。按照“精减、统一、效能”的原则,建立了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实现了“小机构、大服务”的运行体制。打破干部职工的身份限制,在内设机构设立、中层干部使用等方面采取灵活有效措施,做到了机构高效运转、干部勤奋敬业,营造了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干事创业氛围。

(七)民生政策到位

凯里经济开发区坚持以人为本,让利于民,全面实施农低保、城低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老龄补贴、农村房屋灾害保险、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寄宿制学生“营养补助”等多项“民生工程”。全区60岁以上老人均享受基础养老金和老龄补贴。对失地超过50%的农户,纳入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对象,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统一建设100万平方米生态移民集中安置新区,对移民户实行一户一套住房、一户一个店铺、一户一人就业、一户一个低保的“四个一”安置模式,使失地农民“失地不失业”,生活有保障。

(八)发展潜力较大

凯里经济开发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紧盯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国内产业转移的新动向,重点打造电梯工业园、汽车工业园、港深科技园、电子信息工业园和民族医药工业园五大“百亿元产业园”,建设宝恒国际建材物流城、中药材批发城、经纬国际汽车商贸城、凯威现代物流城和常驰小五金批发城五大“百亿元物流城”。到“十二五”期末,确保全区工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税收收入18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以上,年出口额3.6亿美元以上,吸收外资直接投资累计2.8亿美元以上,区域人口规模达到25万人以上,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将成为黔中经济区的重要增长点。

今后,凯里经济开发区将紧紧围绕打造“省级一类开发区、千亿级产业园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大发展目标,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总体要求,把凯里经济开发区打造成推进凯里—麻江同城化的“发动机”和“加速器”,建设成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雁”,力争在2015年前后率先在黔东南州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相关内容】:

    多彩贵州 醉美世界

    生态酱酒·今生是你
    生态酱酒·今生是你
    贵州导航
    贵州便民助手
    休闲
    码上有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