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置县之初,未设学宫,附之黄平州学,那时学生要读书,只能远到黄平去学习了。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湄潭置县20年时,城内始建学庙,这是湄潭最先出现的教育场所。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一场大火烧毁了才修建2年的学庙。过了3年,重修学庙,因认为原址饶学堡(今西门坝)风水不好才引起火灾,重新选基在回龙山下建学庙。明末清初永历帝偏安安龙时,一批南明重臣和弃官回乡的湄潭人曹椿等隐居湄江,纷纷开馆授徒,“湄潭弦诵之声不辍”,对湄潭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狮山书院创办,道光年间,狮山书院更名湄水书院,这时期的湄潭教育,已是“家诵户弦”、“湄江灯灿、无户不弦歌”。
湄潭新学始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康有为等人在北京发动各省应试举人1300余人“公车上书”致光绪皇帝,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1898年,决心推动新政的光绪皇帝在6月11日到7月颁布了经济、军事、文教方面的改革,诏令“废科举、办学校”。9月21日,仅仅才推行103天的“百日维新”在慈禧太后的残酷镇压下以谭嗣同、刘光弟等6人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光绪帝被囚禁于中南海瀛台而失败。“戊戍”变法失败后,当时推行的新政大多数被老佛爷推翻,但唯有“中西兼习,以广造就”建立的新学被保留了下来。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湄潭县第一所官立高等小学堂建立。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迫于形势下诏书罢科举、废八股,邑人魏维新、王文灿、周永廉等人大力鼓吹办新学,提倡设立新学,开启民智。此后,湄潭创办新学逐渐兴起,县城,永兴、两路口、锡落坪等地相继出现了义学、私立小学和初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天城堂出现了第一所女子初等小学堂;宣统三年(1911年),全县公私学堂已发展到42所。民国建立后,一些士绅也极力办学,较有名的如清末秀才、同盟会会员、协育魏维新创建的育英小学,天城田孔皆创办的皂角桥小学,永兴陈极忠创办的永兴女子小学,新南熊念鼎创办的凉井小学等。民国十八年(1929年),湄潭第一所简易师范学校开办;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县城创建了第一所初级中学;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元月,浙江大学迁湄,其实验中学与湄中合并称浙大附中,湄潭结束了无高中的历史;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湄潭出现了第一所实用职业学校;1955年湄潭第一个教育研究机构成立;1961年湄潭首次建立中级师范学校;1983年湄潭第一个电视大学班开课;1988年湄潭首次成立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和成人教育中心;1990年“求是中学”挂牌。
湄潭教育曾出现几次有较大影响的事件和发展的高潮时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时任湄中校长的乔光鉴与进步教师顾诗灵、严林心组织学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组建了“民族解决先锋队”。1938年8月暑期,湄中民先队员男女学生40余人在乔光鉴的带领下,组成“飞鹰步行团”步行到遵义、贵阳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飞鹰步行团”沿途教民众唱《义勇军进行曲》、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街头戏,组织宣传演讲,推动了沿线各地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以后,湄潭中学成为当时进步教师、进步学生聚集的地方,湄潭地下党组织的知识分子,不少是湄中的学生,一些重大抗日救亡活动的组织者和参加者,也多是湄中的进步老师和学生。
1985年至1987年,是湄潭教育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的时期。在此期间,湄潭县委、县政府先后下达了《关于普及初等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实施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等文件,要求各级党和政府的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好教育工作,鼓励群众自筹资金办学。两年中,全县人民共集资436万元,会同国家拨款改造学校危房54544平方米,区(镇)中心完小、区中学大多修了新的教学楼,绝大多数小学有了新的校舍,根本改善了学校的教学条件。1987年1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对湄潭县基本普及初等教育进行检查验收。1988年9月国家教委、财政部认定湄潭县是全国37个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和老师待遇好的先进县之一,发给奖牌和资金20万元。同年,湄潭又被评为全国农教先进县。
1994年,湄潭开始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规划,县委、县政府把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确定1997年实现“普九”目标。各乡镇纷纷行动起来,向县委、县政府签订了责任状,形成全县上下一心,党政齐抓共管教育的气氛和体制。在三年多时间里,全县通过政府拨款、群众集资、部门捐款、银行贷款、学校自筹等方式筹集资金2766万元,新修中学8所,小学2所,改造、扩建中学14所,小学112所,总面积73684平方米。1997年1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对湄潭县“两基”工作检查验收,认定湄潭县九年义务教育在普及程度、办学条件、教育经费、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方面都基本达到标准,“两基”顺利达标。此后,“科教兴县”已成为湄潭县的重大战略决策。
湄潭在教育上出现过三次全部高中毕业生升入大学的辉煌时期。
1943年浙大附中首届高中毕业生全部以优异成绩考入各大学,当时的湄潭县长谷炳伦和教育科长王德远受到省政府的嘉奖。
1952年湄中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全省统考,全部被各大学录取,第一名也是湄中学生,升学率全省第一,湄中受到省的表彰并列为全省重点中学。
1959年湄潭五中(今凤风中学,当时湄潭、凤风、余庆三县合一)应届高中毕业生全部升入大学,湄潭县被定为文教先进单位并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