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多彩贵州信息港   贵州文化   贵阳最早的花灯戏

贵州有你更精彩

贵阳最早的花灯戏

时间:2011/11/25 来源:黔途网 作者:网络

    花灯戏是贵阳主要的地方戏,由花灯歌舞发展而来,俗称灯夹戏、花戏等。最早记载花灯艺术的典籍是清康熙二年(1663年)初刻的《平越直隶州志》,说“城市弱男童崽饰为女子装,群手提花篮灯,假为采茶女,以灯作茶筐,每至一处,辄绕庭而唱,过《十二月采茶》之歌”。这里记载的是遵义的玩灯习俗。而贵阳的玩灯习俗则见之于康熙年间田雯编辑的《黔书》,其中无名氏的《春灯词》有“椎髻花铃唱采茶”、“串作花灯蹀躞行”句。写贵阳近郊白纳、乌蒙少数民族春节玩灯的情景。诗中“采茶”即《十二月采茶歌》。

  花灯不是贵州特产,唐宋时期官府和城市已将它作为欢庆春节的娱乐形式。唐《开元天宝遗事》说“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南宋《乾淳岁时记》说元夕皇上在宣德门观鳌山,“山灯凡千百种,其上伶官奏乐,其下百艺群工竞呈奇技,缭绕于灯月之下。”花灯传入贵阳的时间,典籍不载,但可从一些大事去推测: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征南将军傅友德率30万大军入黔,借道伐滇,战后便屯兵贵州;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贵州建行省,内地人民(包括破产的流民、贬官等)在“调北填南”政策的驱使下被大量移居贵州。这些屯兵和移民自然会将内地的花灯艺术带到贵州(贵阳),因为历代移民与土人“岁时礼节皆同”(清鄂尔泰编《贵州通志》)。

  贵阳花灯主要由一对男女主角边唱边舞,由十多个群众演员伴唱伴舞。男主角称为丑角,又称武角,俗称唐二;女主角称为旦角,俗称幺妹。此名因地域不同略有差异。《开阳县志》称“一人男妆,操一巾,曰唐二;一人扮女妆,持一扇,曰懒大嫂。双双蹈舞,曰跳花灯”。在丑、旦之外,另加一生角,并敷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就是花灯戏。灯戏的唱腔用灯调、花调,属于弋阳腔系统。以弦管鼓锣伴奏。它的表演程式多借鉴花灯的程式(如“膝上栽花”等身段)。

  灯戏的剧目多取材于旧小说、民间故事和民间小调等。传统剧目有《刘三妹挑水》(获1956年贵州省第一届工农业余艺术汇演二等奖)、《拜年》、《放牛拦妻》、《替嫁》、《王二编诓》、《洗裤玩灯》、《幺爹劝赌》、《姊妹观花》、《上茶山》、《杨三送妹》、《万三掏菜》、《巧英晒鞋》、《苏幺妹挑郎》、《盘查》等三百多出。从戏曲改编的剧目有《柳荫记》、《玉簪记》、《武二杀嫂》、《蒙正赶斋》、《杀狗劝夫》、《平贵回窑》、《仁贵投军》、《风亭赶子》、《辕门斩子》、《陈姑赶潘》、《石秀杀嫂》、《五台会兄》、《玉蜻蜓》、《槐荫记》、《三击掌》、《王彦章摆渡》等数十出。根据民间唱本改编的条纲戏剧目有《红灯记》、《二度梅》、《八仙图》、《蟒蛇记》、《滴水珠》、《昭君和番》、《琵琶记》、《白鹤传》等数十出。

  花灯戏的组织叫花灯班,或花灯会,有的还置办了会产,以保证演出。清末贵阳著名的花灯生角有“南门李二公”、“小碧寨王应堂”等。1960年贵州省花灯剧团还聘请王应堂(时有91岁)来传授花灯曲调和花戏《姊妹观灯》。王应堂的师傅就是李二公。

【相关内容】:

多彩贵州 醉美世界

生态酱酒·今生是你
贵州导航
贵州便民助手
休闲
码上有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