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都匀市第三小学校 |
网站名称: | 都匀三小更新时间:2024/10/25 22:07:41 |
相近名称: | 都匀三小,都匀市三小,黔南州都匀市第三小学校,都匀师范附小,贵州省都匀市第三小学校 |
网址URL: | 都匀三小 |
办公地址: | 贵州省都匀市文明路90号都匀市第三完全小学校 (邮编:558000) 〖查看该位置电子地图〗 |
电话传真: | 0854-7125678 |
电子邮箱: | fetto#sina.com(发电子邮件时请将#改为@) |
服务QQ: | [ 暂无都匀市第三小学校的QQ号码 ] |
网站备案: | 贵州黄页大全 |
相关简介: | 都匀三小的前身称为都匀师范附小。1935年,当时的省立第五中学改为省立都匀师范学校。1936年春季,师范学校设中师部、简师班、初中部、小学部(即附小)。设主任一人管理附小一切校务。 校址设在都匀师范学校背面,即现在的军分区后面。校舍三幢,除六间教师外,其余作办公室、宿舍之用。 1944年,“黔南事变”后,校舍被散兵及难民占用。当时师范学校和省中完全陷入瘫痪状态,于是就有改组易名的倡议。1945年,都师和省中合并,改名为贵州省立联合中学校,以都匀师范学校为校址。附小则迁到培育巷,以考棚为校址,即现在的师专附中附近。都师、省中合并一学期后又分开。1945年下半年,附小仍迁回都师后面,一直到解放。 附小成立之初,设八级(春、秋季毕业)六个班、一个幼儿班。每班学生定额35人,学生共有210个,教职工13人。经费盖由省府拨款。它主要是为师范毕业生实习而设立的。 当时的附小,对教师的素质较为重视。他(她)们大都由师范毕业生中选定留用。教师教学态度好,教育儿童事业心强。在教育课程中,每天除传授课本知识外,还辅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丰富学生的知识。学校每周安排星期一、三、五下午搞30分钟的义务劳动,各班整理校园、打扫室内外环境卫生,使儿童养成勤劳和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为使儿童心情舒畅、热爱学习,每星期六下午上完一节课后,学校举办娱乐活动。每逢节假日到来时,学校就组织学生表演节目,常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从教师附小成立到解放前夕这一阶段,学校由八级六个班增加到12级10个班;学生由210人增至20人。 1950年初,因布局的需要,校址迁至晓街(东山巷)核桃树居家住宅,校名改为都匀县第三完全小学校,学制六年,一年级至六年级均为单班,即一个年级仅有一个班。木板结构的教师六间,教师办公室设在民房堂屋内。学生有285人,教职工有13人。但是是一边上课,一边建校。 1951年,班级增至7个班,学生310人,教职工15人。 1952年至1956年期间,教师除了担任全日制小学的课程外,晚上还担负夜校课程,即扫盲工作。当时上夜校的学生有300多人,年龄最大的15岁,最小的12岁,其中青年人居多。随着人民生活逐步提高,要求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在夜校就读的一部分女青年,年龄在17至18岁,根据她们的要求和文化程度,都一一转到全日制小学三至六年级学习。 1956年,班级增到9个班,学生400人,教职工22人,兴建4间平房教室,面积334平方米。随后又建成南面教学楼,内有4间教师,面积224平方米。 1957年至1960年期间,班级增到14个,学生710人,教职工38人。建成背面教学楼,内有16间教师,小办公室7间,面积达1234平方米。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学校正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教育规律办学,加上教师积极努力,教育、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因而在1960年五月,被评为省的先进单位,出席省召开的群英大会。并先后确定为省、州、市的重点学校,誉为“小宝塔”学校。 1966年以前,是三小的兴旺时期。为了不辜负党和政府的重视及关怀,全体教职工夜以继日地忘我的工作。不仅积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且承担黔南州所属县及市内兄弟学校来三小参观学习和现场教学活动。州教育局教研室及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同志,均在三小蹲点,进行教学改革,对教材进行“砍、补、换”,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教师们对教材认真钻研,备课做到精雕细刻。这期间,学校规定了每星期一、三、五晚上为政治学习,二、四晚上为业务学习。工作虽然是那么紧张,可是每一个教师都是精神饱满,乐意接待外县外校教师参观学习,学校采取谁到随堂听课和介绍经验的办法。当时承担公开教学的教师有洪永芳、胡莲、卢凤英、宋文秋、宋宜竟、张孝贤、罗时衡、徐树经等。 省、州、市的教育部门先后调拨了教学仪器、图书、体育器材给学校。以南面教学楼的四间教室,分别作为音乐室、图书室、仪器室、体育室。在学生中组织乐器演奏队、篮球队等,经常参加地区比赛和演出,名列前茅。开设的图书室内有《辞海》、《辞源》、《鲁迅选集》以及马列著作和各类文艺读样、丰富多彩,可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1966年后,由于“文化大革命”之风的侵袭,学校的教学秩序、设备,都遭到严重破坏,课外活动的一切设施都荡然无存。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三小又进入健康发展的新阶段。1977年兴建东面教学楼,内有教室四间、现改为教师宿舍。1982年又建成东面教学楼,有六间教室,面积为288平方米。至此,三小的校舍面积为1950年的11.3倍。 1980年以来,学校意识到:从事教育工作在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统一教师们的认识,在学校里开辟第二课堂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81年,举办的科技作品展览会,拉开了全市青少年开展科技活动的序幕,从而获得省科技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1983年有两名学生荣获省科技小发明创造的二等奖。历年来,在州、市举办科技活动中,都取得优异成绩。学校还根据本身的特点,在1985、1986两年的暑假里,举办科技夏令营活动。1985年又评为省科技先进集体,致使受到广大家长的赞誉。 在开展科技活动的同时,学校在体育方面也取得一定的成绩。曾荣获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国家体委举办的通讯赛,小足球基层代表对比赛第一名。在市级的足球、乒乓球比赛中,成绩都是名列前茅。 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仅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而且巩固了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仅以1985、1986年毕业生升学情况来看:1985年毕业生262人,上重点中学分数线为141分,有154人占毕业生的59%;1986年毕业生273人,升学率达98.53%(学生分配以就近入学)。 目前,从一至六年级设有22个班,学生1257人,幼儿学前班二个,儿童130人,教职工53人。学校遵循党的教育方针,按教学规律和依靠广大教师办学,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发挥年级组、教研组的作用。广大教师认真钻研业务,互相研究教材、备课,并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性,上好每一节课。对新分配到校任课的教师,老教师们就热情地传、帮、带,使其尽快地掌握教学规律、熟悉教学业务。对青年教师则积极鼓励他们自学,参加电大、成人自学成才考试和中师函授的学习,以提高文化业务水平。1985年,就有二位教师电大毕业后仍回校工作;在此同时又送三位教师去电大脱产学习;有一位教师参加自学成才考试,1985年已经合格三科;另一位参加中师函授学习。在参加教师教材过关的32名教师中,先后两次应考,均已百分之百合格。学校为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安装了生活锅炉,修建洗澡间,既解决洗澡问题,又便于蒸饭、喝上开水,激励大家安心教学,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努力。近年来,教师们不断努力,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许多家长为了达到自己的子女就读三小的目的,纷纷将户口迁入学校服务范围内,这也就是学校学额大大超过的原因。 |